首页>他山之石

教育评价改革如何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国内外教育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 2022- 10- 20 15: 21浏览次数:

怎样实现科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智能时代如何实现教育评价的“人机协同”?近日,首届(重庆)教育评价国际会议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本次会议以“教育评价的迭代与创新”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30余位国内外权威教育评价专家相聚云端,分享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智能时代教育评价迭代走向,以及以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

教育评估是协调学习和教育的核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

 

“研究显示,社交和情感技能与学习能力是相互关联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说道。最新一项全球测评表明: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预测因素,是学生克服困难建立学习目标的动力。师生关系的质量,也是学生责任感的最佳预测因素,让他们保持自控、同理心、信任、合作、宽容、创造力、好奇心、社交能力、自信、活力、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还认为,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最容易犯下的错误之一,就是将学习和评估分离开来,老师要求学生年复一年积累大量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在某一天在一个人为设限的环境中回忆所学点滴,这常常会扭曲学习过程,窄化教学范围。

学习和评估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都很重要,评估是协调学习和教育的核心,让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不仅关注易于捕捉和易于测量的东西,比如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那些不可见的,比如情感、心理健康、抗挫能力等。

 

韩民:

构建多元互补的综合性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韩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在主论坛上表示,未来的教育评价应当形成集政府督导评估、学校自我评估和社会组织评估相结合的综合化、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规范社会组织参与评估。在完善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从而形成多种评价方式协调互补的综合性教育评价体系。

 

杨银付

以破“五唯”为导向,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杨银付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破五唯为导向,以五位主体为抓手,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在总体方案里面提出了五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分析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总体方案》体现了引领性、系统性、统一性、操作性四大基本思路,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方向,那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建设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公平而又优质的教育;二是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全面培养,引导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评价重点,改进评价方法。最后,坚持以评促建,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效发挥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刘云生:

第五代教育评价将是育人为本位、智能为特征、服务为取向的评价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刘云生

  

什么是第五代教育评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刘云生以《第五代教育评价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第五代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

刘云生认为,现代教育评价历经了四代,第一代评价以测量为特征,第二代评价以描述为特征,第三代评价以判断为特征,第四代评价以建构为特征。这四代评价都把评价定义为价值判断。正在探索的第五代评价改写了评价的定义,将价值判断,价值促成和价值创新统一了起来。

第五代教育评价既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发展的要求,也要遵循教育评价演进的底层逻辑,将是以育人为本位,智能为特征,服务为取向的,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机器的辅助作用,实现人机协同的智能评价。

第五代教育评价实现了从“因评价而育人”向“因育人而评价”转换,从“单一主体单维度”向“多元主体多维度”转变,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向“立体评价”升级,从用于鉴定、证明、改进、回应向全方位服务扩展,从“现行考试体系”向“教育评价体系”转化。

  

杨锐:

加强中西交流,促进教育质量科学评估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 杨锐

 

杨锐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对国际高等教育界学术评价趋势加以阐释,继而详尽分析介绍作为香港高等教育治理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由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所主导的,周期性的研究评审工作。

“我们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通常从三个方面统领,一是学术成就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二是社会影响,产生的社会价值;三是环境,有没有创设一种有利于国际一流学科,科学持续发展的环境。”杨锐教授说。在透彻解析其具体做法的基础上,杨锐教授就其政策背景、评价措施以及学术和社会诸方面的效果加以深入讨论,并探寻香港的政策和实践对于内地高等教育评估的借鉴意义。

 

黄晓婷: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对教育测评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 黄晓婷

 

“人工智能在教育测评领域的应用将对教育测评带来根本性的变革。”黄晓婷教授认为,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在一个特殊场景下给学生问问题,然后收集他们的作答数据,但新型测评是对一个实时行为数据进行提炼和分析。同时,测评不只局限于传统学科,比方说数学,语文,而是通过学生在在线学习、游戏中的行为数据抓取有益的信息,从而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合作问题的解决能力等。

黄晓婷教授特别强调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测评领域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地与基础学科交叉和融合。此外,要关注研究伦理问题,当下很多学校有众多在线的学习数据,如何去保护学生和教师的数据隐私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许美德:

中国的教育评价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

Ruth Hayhoe

 

Ruth Hayhoe ,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中文名许美德,研习中国教育很长时间,她分享了关于中国文化传承和教育评价的看法。许美德教授认为,教育是促成中国伟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

“哪些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元素可以应用到各级教育评价中?哪些新想法可以广泛应用到教育评价中?”许美德教授一开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以中国的师范院校为例,在国内乃至全球的贡献,对于道德显性知识和师生关系的培养,如何科学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师范院校应走向世界,这关系到世界对教育评价、教师培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许美德教授提到,中国的评价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不是非要与西方的结构和特征挂钩,高校要构建的评价框架应当根植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和融合中西特色和模式的历史,把中式屋顶放在西式建筑上,是行不通的。事实上,世界渴望了解更多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应该思考如何创造根植于自身文化的高等教育评价框架,而不是照搬西方的评估框架。

 

来源 | 光明网

-END-中国教育督导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